各位親愛的設計夥伴
時序已進入2009年,藉此先祝福各位有一個全新的開展,諸事吉祥順利。同時更感謝各位設計師自「點・心」2006年策展至今,對敝人所給予的充份信任與投入的深刻用心。
雖說展覽只辦了兩屆,但感覺上卻好像走了很長的心路歷程。與原先預期相同,推展兩年多來最大的驗證,就是由實作當中摸索,所感受的深刻體會。「文房 五十」台北展出之後的這大半年,我仍一直在思考與摸索,集結這麼多設計師力量的活動,不論是對設計師,還是對我們想開展的文化母題,如何能夠更有效益地獲 得實質的進展。點心對我,好像已經快變正餐了。
策展的回顧與檢討
2007年的「五十凳」嚐試由鮮活的生活經驗中,找到與傳統搭接的方法。設計師們呈現的各式各樣長凳,喚起很多人的共鳴,讓「點・心」成功地引起大家的注目。
2008年「文房五十」,企圖更進一步探索可能誘發的生活美學基因,希望能夠藉由中國文人累 積的一些生活價值觀,能再創我們對東方生活的現代想像。策展名稱用「文房」,刻意將具體的物件,換成生活場景與氛圍的影射,就是希望能挖掘出ㄧ些更深刻的 轉化實例。但事後看來,「文房五十」的整體效果鬆散,訴求不明確,策展企圖與框架是很值得檢討的。
首先我覺得明清文人對生活的體會與細膩營造,仍是能引起現代人生活共鳴的寶庫。但是畢竟文人的生命格調已離現在太遠,對設計師太陌生,這點我過於輕 忽。加上對主題相關的醞釀工作做得不夠,即使邀請優秀師資為我們講授要點,但畢竟時間太短、體會自然有限。其實最後成果不乏優秀的設計作品,但展覽整體面 貌顯得鬆垮無力。簡單說就是架子搭得太大,詞不達意。給我最大的啟發是,文化再生的課題若離現實場景太遠,少了與日常生活的激盪,很容易就會淪為小精英圈 子的自娛自樂。這是我深自警惕的。
深植於土壤的文化
這兩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,華人文化成了顯學。很多同行有志一同,出現了很多企圖融合或轉化文化涵義的設計,讓我們在這條摸索的道路上,多了很 多可以參佐的資料,也更清楚自己該走什麼方向。華人文化不是台灣設計師所獨享,由比較中讓人知道,自己手中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可能不是有形的文物,而是還活 在民眾意識裡的價值觀。
和其他華人社會相比,台灣的社會特性是很明顯的。看過很多「外人」描述的台灣印象,我覺得「富而好禮」應該是個滿公允的描述。「富」指的當然不是所 擁有的具體財富數字。看一個人富不富,與其看他所擁有的,還不如看他能「給出去」的。就是這點,讓我覺得台灣充滿人情味與善意。
我在近一年前,讀了台灣繪本畫家 劉伯樂 先生的作品「奉茶」(青林出版),讓我回想起年少時的一幕幕景象。即使在台灣還並不富裕的年代,善意的體貼與無私的付出,就是人情之常了。即使現在「奉茶」的場景不在,時人普遍感嘆世態炎涼,我卻隱約覺得這般情意仍潛藏在台灣的許多角落。就像 劉 先生書中說的:「加了人情味的水最甜」,設計師好像可以為這個民間一直所信持的價值觀,創造更多可以豐富我們社會的實例。
「奉茶五十」
於是2009年「點・心」設計邀請展的主題至此確定。「奉茶五十」將邀請各位設計師提出生活當中的善意提案,共襄盛舉。「奉」是待人的謙卑態度、善意用心與具體行動。但是不藉由具體的物如「茶」,也無從彰顯其用心。藉此提醒設計師在設計物件時,對「人」的體察才是真正的焦點。
題目中的「茶」並非限定設計師一定要由茶入手。但我們都知道茶一直是台灣最具特色的物產,也孕育了台灣豐厚的獨特生活美學文化。所以如果設計師可以 從中找到再創造的能量,將是美事一樁。但是難度也是很高的,因為要能掌握茶的精髓,實非一朝一夕之功。不過這也反而開啟另ㄧ種學習與創作的契機。台灣對茶 深有體會的人,實在不可勝數。設計師如能找到ㄧ位你身邊對茶深有體會的友人,甚至特地訪察一位大師,學習他們由茶當中體會的智慧,也將成就一則動人的故 事。這樣的分享,也會讓所有參與活動的設計師,都可以由此得到啟發。
以上當然只是一種想像的可能,我們真正要掌握的,還是「奉茶」的精神,。在生活的各個場景,都可以透過體察,與人種下善因。
藉著這封信,敝人再次向各位發出誠摯的邀請。有你熱情能量的加持,將會讓使展覽呈現更豐富的面貌。感謝你!也祝大家今年厚積實力,運勢逆勢上漲!!
佑宗 敬上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