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02.2011

老台南的現代想像 by 胡佑宗

利用過年前後的時間,密集再訪了香港、新加坡與上海三個城市。除了親自邀請設計師來臺參展之外,其實也是趁此了解三地在在地文化與現代生活上結合的現況。


台南與這幾個華人為主的城市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都有過被殖民的歷史記憶。西方強權與東方文化的文化碰撞,在都市中留下了無數的痕跡。而在都市化與更新速度上,台南與這三個都市的落差也很明顯。但這真的並不算是壞事。發展慢,反而給人更多時間思考:一個城市真正要的是什麼?


在香港,我見到了生猛的常民文化仍在高樓大廈之間展現著。新加坡最近十幾年精緻保存的老區,也可盡覽華、馬、印、阿的多元文化痕跡。上海不虧是東方明珠,氣派雄渾,但我卻喜歡在老弄堂中穿梭,那是真實的生活感!


相較起來,台南顯得小巧,多些含混,但真的是個很舒服的城市。實在說不上來這個城市為什麼這麼令人親近。也許是歷史,但絕不全是歷史;因為古蹟絕不等於「台南」。站在安平古堡或赤坎樓前,其實很難發思古之幽情。穿梭在台南的街弄,吃碗碗粿,或是鑽進安平樹屋,感覺可能更像真實的台南。 老店不會因為蜂擁的顧客,而忘了專注在自己的本分工作。原來台南迷人的,是那保存在城市當中的一點生活堅持與處世風範。台南人或許有些古板,有些保守,但也是這樣,才顯出其獨特的魅力。絕非光華四射,卻是藹靄內含光,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

我們可以為台南做些什麼?台南絕對可以努力保存更多傾頹的老屋,但老屋中興替的人事,還能遺存那份生活中的講究與堅持嗎?我覺得台南絕對可以有自己的當代風華,雖然我還不太確定那是什麼。不過奉茶葉東泰老闆對我談台南古井與當年茶韻雅事時,我全身的毛孔是有感應的。當華陶窯育平說,台南不該只是空有外殼,裡頭卻硬塞入似是而非的拷貝品,我也好像有被人一棒敲醒的感覺。逝去的美好,該趕緊由記憶中尋回再玩味。留存的,該要深入參與與體會。


標榜台南是台灣的「京都」,實在太過沈重,也提醒了我們還有太多不足之處要努力。就像老房子不能沒有人氣支撐,台南也需要更多的創意元氣。就像一盤已具備特色食材的料理,並不需要重新備菜。因為只需要一點點恰到好處的調味料,就足可以將風味提振起來。 讓越多不同的人連結起來參與思考,參與行動,這就是該要踏出的第一步。